在中国汉字文化中,“己”是一个常见的偏旁,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汉字,代表“自己”的意思,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。“己”作为偏旁部首时称作“己字底”,位于汉字下方或左侧时较为常见,也有部分汉字是将“己”变形后置于右上角。
一、“己字底”的字有哪些?
纪(jì):上下结构,由“己+丝”组成,本意为整理丝线,引申为系统性、条理性以及记载等含义。
忌(jì):左右结构,左边为言字旁,右边为己,表示因担心或不安而避免做某事或说某些话。
岂(qǐ):“己”在右上方,与“口”和“工”组合而成,有反问之意,常用于古文当中表达惊讶或质问的情绪。
巳(sì):十二地支之一,相当于上午9点到11点之间的时间段。
祀(sì):祭祀祖先或神明的行为。
似(sì/shì):看起来像;用作助词时读 shì,如似的。
圯(yí):古代桥梁名称。
圯(qí):同“崎”。
二、“己”字的基本信息
部首:几部(根据GB13000编码)
笔画数:3划
结构类型:单一结构
四角号码:2722₀
汉语拼音:jǐ
注音符号:ㄐㄧˇ
仓颉码:mn
UniCode:U+5DF9
三、笔顺规则:
第一笔:撇;
第二笔:横折弯钩/横斜钩;
第三笔:竖弯钩。
四、造字原理
“己”最初的形象类似于一个蜷曲的身体或者胎儿,古人以此来象征自我或者内在的本质。“己”字源于象形文字,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今天的样子。
五、字理分析
从甲骨文来看,“己”描绘了一个蜷缩着的人体形状,这个形象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人最本质的部分——即他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真实身份。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后来“己”会用来表示个人、自己或者私人的原因所在。
六、字义解析
表示第三人称代词,指说话者以外的人。
在干支记年法中,“己”是天干中的第六位。
形容事物的固有属性或者是本来面目。
古汉语虚词,通常出现在句尾表感叹语气。
综上所述,“己字旁”的汉字大多与人的情感状态、心理活动等相关,通过了解这些带“己”字旁的字及其意义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理解和描述。
本文由“字词网”收集、整理,素材仅供研究、学习。考订注释若有误,欢迎反馈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ici.cn/hanzi/1831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