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部首的字有哪些字?怎么读?
在汉字体系中,“山”是一个常见的偏旁部首,它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山岭地貌,也是许多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山”作为部首时,通常位于汉字的左侧或下方。下面将从“山”的基本介绍出发,探讨其结构特征、常见组合形式及其含义。
结构与笔顺
“山”的书写规则较为简单:先中间后两边,共三画。
第一画是竖;
接着一笔撇;
最后一笔捺,向右下延伸。
造字法及字理
“山”属于象形文字,早期甲骨文中的“山”,形状类似于三座相连的小山峰,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界中的山体形态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字体逐渐简化,但依然保留了最初的轮廓特点。
常见山部首汉字及读音:
峻(jùn):“山+隽”组合而成,意指山势陡峭险峻。
嶽(yuè): 古代对泰山等五岳之一的称呼。
岑(cén): 小而高的山,也形容寂寞孤独的感觉。
巘(yǎn): 高耸的山峰;又作姓氏使用。
崑(kūn): 同“昆”。表示众多的意思;有时特指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山脉。
嵐(lán): 指山间的云雾缭绕景象。
嶺(lǐng): 泛指连绵起伏的山脉。
峯(fēng): 即峰。高山之尖端部分。
嶗(láo): 形容山石嶙峋的样子。
以上只是列举了一小部分以“山”为部首的例子。这些字大多描述了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事物和概念,如各种类型的山脉、山峦的特点以及由山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形成的现象等等。
字义拓展
通过分析上述词语可以看出,在中国文化里,“山”不仅仅代表着具体的地形实体,还常常被赋予更多象征意义。例如,“名垂青史”中的“青史”,原指古代用竹简书写的史册,因多记载功勋事迹,故有美好之意;后来比喻永留芳名,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。而在实际应用中,“青史”亦常被引申为“青山”,进而联想到长存不朽的理想状态。由此可见,“山”这一元素在中国语言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本文由“字词网”收集、整理,素材仅供研究、学习。考订注释若有误,欢迎反馈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ici.cn/hanzi/18351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