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《“bo”的世界—探索以“bo”发音开头的汉字们》
一、“波”,bō
左边为三点水旁,右边为“皮”。书写顺序是先写左半边,从上到下的点提点,再写右半边,横勾撇捺。“波”的甲骨文形状像水浪起伏的样子,金文继承了这个形象,并加以简化和抽象化。小篆进一步规整线条,形成了今天的楷书形态。其本意指水面振荡起伏的现象,如“波纹”;引申泛指有规律地上下起伏变化的东西或现象,如“声波”。
二、“驳”,bó
左边为马字旁,右边为“革”字去掉第一笔折。书写时应先写左半边,即横折竖折折钩、竖弯钩,再写右半边,横折折折钩、竖。“驳”的金文字形像马头高昂之状,两侧加两点代表鬃毛。秦代以后演变为今天常见的左右结构。它本意指颜色不纯正或者杂色,后来多用于否定、反驳等语境中。
三、“播”,bō
左半部分是“手”字变形,表示与手相关的动作,右半部分为“甫”,合起来表示用手撒开种子。“播”的繁体字写作“糱”。书写规则是先写左半边的四画,然后是右半边的七画。本意是指把种子撒在田里,后扩展至传播知识或信息领域。
四、“搏”,bó
左边为扌(shǒu),表明与手的动作相关,右边为“博”,强调范围广度大。书写规则是先写左半边,再写右半边。“搏”的原意是徒手格斗,在现代汉语中也可形容激烈竞争或努力奋斗的状态。
五、“脖”,bó
由月字旁和“白”两部分构成,“月”字旁象征肉体或身体部位,“白”字则指头部。书写时应该先写左侧的四个笔划,然后再完成右侧的五个笔划。该词指的是颈部区域,通常用来描述人的脖子。
六、“簸”,bò
“箕”字旁与“卜”组合而成。“箕”字旁象征着一种用竹条编制成的工具,“卜”字则暗示着翻动或转动的行为。书写时首先绘制出左边的部分,然后才是右边的部分。它的原始含义是使用簸箕这种器具进行筛选谷物的操作。
以上便是对一些以"bo"为音节的汉字进行了简要介绍,这些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体美感,还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。
本文由“字词网”收集、整理,素材仅供研究、学习。考订注释若有误,欢迎反馈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ici.cn/hanzi/18431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