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蝉原文带拼音
自古以来,蝉便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。它不仅以其高洁的品格深入人心,更以其独特的鸣声成为了诗人们歌咏的对象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们将深入探讨一首著名的古诗《蝉》,并附上原文及拼音,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韵味。
《蝉》原文及拼音
原文:
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拼音:
chuí léi yǐn qīng lù,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。
gāo jū shēng zì yuǎn,fēi shì jiè qīng fēng。
诗解: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,全诗以蝉为主题,通过对蝉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。
第一句:“垂緌饮清露”
“垂緌”是指蝉的触角,如同帽带般下垂。这句描绘了蝉在高枝上吸吮清露的情景,生动形象。
第二句:“流响出疏桐”
“流响”指的是蝉的鸣声,如同清泉般潺潺流出。这句写出了蝉鸣在疏疏落落的梧桐树上回荡的美丽画面。
第三句:“居高声自远”
这句诗意味着蝉因其高居而声远,引申为品德高尚者因其品格高洁而声名远播。
第四句:“非是藉秋风”
“藉”在这里是借助的意思。这句诗说明蝉声之所以远扬,并非依赖秋风,而是其内在品质的自然流露。
案例分析:
唐代诗人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中有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的名句,与《蝉》中“居高声自远”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两者都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高洁追求。
在当代文学中,作家余华在《活着》一书中通过对主人公富贵的生活描写,展现了普通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高洁,与《蝉》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核相呼应。
通过以上分析,我们可以看出《蝉》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物的佳作,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价值。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古诗的美妙之处。
本文由“字词网”收集、整理,素材仅供研究、学习。考订注释若有误,欢迎反馈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ici.cn/pinyin/517017.html